“料子不錯,挺有設計感,價位不黑心。”從倫敦讀完時裝設計回國的李云佳是COS元老級顧客,經(jīng)常和身邊朋友撞衫,“現(xiàn)在看到店鋪還是一定會逛,但該買的經(jīng)典款早有了”。
按照瑞典母公司H&M集團的原定設想,2007年創(chuàng)立的COS是“Collection of Style”的縮寫。和姐妹品牌H&M不同,它一年只出春夏和秋冬兩季新品,不那么追逐潮流。
就和競爭對手Zara的母公司Inditex近些年強推Massimo Dutti一樣,早年憑借價格優(yōu)勢打開全球市場的快時尚試圖用設計、風格填補起自己與奢侈品之間尷尬但利潤誘人的溝壑。
Karin Gustafsson是COS的創(chuàng)意總監(jiān),她是皇家藝術學院2006屆畢業(yè)生,當年是在畢業(yè)設計開放日上被H&M集團注意到。她隨后接到一通錄用電話,對方不愿多說,“因為當時的COS還是機密項目”。Gustafsson近期接受時尚網(wǎng)站Fashionista采訪時說到入職那會兒,公司員工加一起才15人,十年發(fā)展下來,如今團隊人數(shù)達到170人。
根據(jù)她的回憶,COS元老最初聚在一起是為了敲定品牌風格,“我們希望產(chǎn)品可以為大眾所接受,即價廉物美”。設計團隊把視線落在衣櫥中那些雷打不動永恒存在的基本款:牛仔褲、小黑裙、夾克。通過反復調(diào)整,COS最終踏上極簡這條路。
反過來看,極簡風格某種程度上成就了COS定價。不同材質(zhì)的裙子定價在80美元-150美元之間(約合551.45元-1034元人民幣);秋季外套定價范圍為150美元-250美元(約合1034元-1723.3元人民幣);男士褲子基本一條125美元(約合861.6元人民幣)。
可光有好價格和小眾風格并不足以吸引顧客的挑剔目光,“好料子”——就如李云佳注意到的,起到?jīng)Q定性作用。這在它和H&M之間劃出一道肉眼即可見的分水嶺。“我們的手冊詳細記錄了面料如何處理才經(jīng)穿。”Karin Gustafsson的話被一位時尚編輯證實了,他曾經(jīng)買過一件COS毛衣,洗過若干次也沒有變形、走樣的跡象。
據(jù)他回憶,COS初露頭角還是小眾品牌時,每逢時裝周,店鋪里幾乎能看到所有同行。這種情況唯有巴黎的買手店Colette、倫敦買手店DSM才會看到。
2012年,COS第一次走出歐洲,銷售數(shù)字也跟著一路躥升。從2009至2014年間,品牌在集團中的營收占比從1%增長至3%,錄得6.25億美元。截至目前,COS在全球32個國家內(nèi)共開有195家店鋪。
第一家COS中國門店開在了香港,隨后COS在北京芳草地、三里屯等地開始相繼擴散。最常光顧COS客群大多是寫字樓白領,理由粗略可歸納為:安全又不失細節(jié),且價格實惠。缺點在于鋪貨不完全一致。這在零售業(yè)并不少見,可小眾品牌的忠實顧客偏偏就是能發(fā)現(xiàn)攝政街店和利物浦街店、三里屯店和芳草地店的區(qū)別。
人們很難在COS身上看到姐妹品牌H&M的影子:店鋪少、上新慢、流行感弱。這個冬天,品牌還推出了自家第19期雜志,以“New Nature”為主題,通過11個“re”開頭的英文單詞,組成了11個互相關聯(lián)的章節(jié)。里頭當然少不了秋冬系列的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