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主要分布于海南黎族自治州的西南部,以樂東為中心,加上三亞、東方形成一個大的聚居區(qū),也有部分散居于白沙、昌江、陵水等地。黎人口約占黎族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是黎族人數(shù)最多的一支。黎男子上衣多為麻織、原色,衣底邊緣留穗,下身穿三角布。女子上衣為大襟,是漢化的產(chǎn)物。裙裝有長筒裙和中筒裙之分??拷睾h區(qū)的多穿著長筒裙,花紋不明顯,通常為橫條紋或水波紋。山區(qū)地帶婦女多頭裹黑巾,穿著中筒裙;上衣開襟無領,襟邊系銅錢,胸前佩帶銀制項圈。“羅勿”婦女還將長短不同的衣服互套,不掩蓋花紋,以顯示心靈手巧。樂東縣志仲鎮(zhèn)黎婦女服裝裝飾紋樣以蛙紋、幾何紋為主,黑底色上紅、白、藍、綠紋相間。
黎族民族服飾為平面直線裁剪,這種裁剪方法十分簡便,容易掌握,但也有缺點。婦女民族服飾沒有收腰和加放下擺翹度,穿著時由于胸部將前衣片頂起,上衣前片的下擺總是向上翹著,影響服裝的美觀。但是黎族民族服飾仍以其鮮明的風格、精美的織錦、古樸神秘的裝飾品令人推崇。
黎族婦女的民族服飾有幾個突出的特色。首先,在裁片分割上十分講究。以比較典型的杞黎和潤黎婦女的民族服飾為例。杞黎婦女的上衣為開襟,前片在胸下用橫線分割,分割線下綴方形繡片裝飾。潤黎的貫頭衣前片有兩條縱向分割線,將前身衣片分為三部分,中間部分相當整個前片寬的二分之一。兩條橫向分割線又將兩邊的裁片分割,分割線下邊的方形裁片用刺繡裝飾,刺繡的面積比杞黎的要小。中間衣片的下擺邊緣和袖口部分刺繡二方連續(xù)圖案。裁片分割的長寬比例適度,各裁片的分割配置也十分均衡勻稱。
其次,服裝上的分割線與眾不同。黎族婦女喜歡在上衣裁片分割線上補綴花邊,或者用彩色繡線沿著分割線繡網(wǎng)格紋樣,這樣就將破縫線變成了裝飾線,變不利為有利,從而改變了接縫的性質(zhì)。
第三,黎族婦女講究服裝與飾物整體搭配。實地采風,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黎族婦女上衣的前胸部位都不加刺繡,這樣在盛裝佩帶飾物時,銀項圈、胸牌等飾物就可以被深色的上衣底布襯托出來,從而更加突出飾品的閃亮效果。
第四,筒裙紋樣寬窄相間錯落有致,與上衣配搭相得益彰。杞黎婦女穿緊身及膝中筒裙,筒裙的橫向織紋寬窄相間,一般是數(shù)條窄橫紋隔一條寬花紋。色彩最亮麗的寬花紋在臀圍處,這樣行走起來會產(chǎn)生很強的動感。潤黎婦女穿緊身超短筒裙,筒裙的腰部因為可以被上衣蓋住,所以在腰部織簡單的窄條紋,腰以下露出的部分是三條寬花紋,寬花紋之間用一條窄紋分隔。三條寬紋的色彩十分絢麗,圖案精美,與裝飾較少的貫頭上衣形成互補,看來黎族人民很有服裝設計的天分呢。
黎族的傳統(tǒng)民族服飾為自紡、自織、自染、自繡。其紡織技術經(jīng)千百年的發(fā)展,已達到成熟。黎族的刺繡歷史悠久,色彩絢麗。和我國許多少數(shù)民族刺繡一樣,黎族刺繡也多是先分片在坯布上刺繡,繡好后再縫綴到服裝上。這種單元設計思路值得現(xiàn)代服裝設計師借鑒,目前已經(jīng)有設計師將這種設計思路引入水溶布機繡工藝服裝中。另外黎族還有織花后再加繡,以突出重點部位。這種繡法分夾牽和織地繡兩種。夾牽是在織錦或繡好的繡片上,用拉鎖針、珠繡等針法沿花紋邊緣加繡,使圖案輪廓更清晰,形象更鮮明??椀乩C是在織好的條紋或格子布上加繡圖案。黎族刺繡最常見的針法有直針、戳針、鋪絨、挑花。刺繡圖案多為菱形、三角形等幾何圖案,組織形式有單獨紋樣、二方連續(xù)和四方連續(xù)。
黎族婦女盛裝時喜歡佩帶首飾。從頭釵、耳環(huán)、項圈到手鐲、腳環(huán)樣式很多。多為銀質(zhì),各地區(qū)略有不同。通什、瓊中、保亭的婦女喜歡佩帶多重項圈和月牙形項圈;樂東縣和沿海地區(qū)的婦女喜歡佩帶多個圓形耳環(huán);最有特色的是白沙縣潤黎婦女的人形骨簪。骨簪用牛腿骨雕刻而成,有單頭和雙頭兩種。骨簪通長約20至25厘米,寬約2厘米,厚度約0.8厘米,雕刻非常精細。骨簪的人像是古代黎族人崇拜的一位部落頭領,人像的頭部有很高的頭冠,是權利的象征。骨簪身部圖案主要是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幾何紋樣,也有魚形紋、水波紋和花果紋。各種圖形都含有美好的象征意義,構圖精美、風格獨特。
穿著民族服飾的黎族姑娘分外美麗,明艷絢麗的刺繡、織錦交相輝映;深色衣衫映襯著銀光閃爍的項圈、胸牌;環(huán)佩、珠鈴叮叮當當,唱著姑娘心中的喜悅,正可謂“動靜嫻怡”、“有聲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