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爱直播直播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下载 - 依爱直播平台官方app下载

魏晉南北朝服飾概述

時間:2012年01月04日 08:39:03來源:中國品牌服裝網(wǎng)作者:.

  秦、漢帝國曾經(jīng)以政治上強大的向心力使服飾文化在傳承商、周服制的基礎上,吸收融合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服飾文明之所長,至東漢明帝厘定了適應封建政教理想的封建服飾制度,對后世封建服飾文化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漢朝立國400年后,皇室衰微。經(jīng)過三國鼎立,兩晉王族之爭,中國內部分崩離析,給徙居華北邊境的少數(shù)游牧民族以可乘之機。

魏晉南北朝服飾概述0.jpg

魏晉貴族男子服飾

  蒙古系游牧民族匈奴、羯、鮮卑,藏系游牧民族羌、氐先后入侵中原,建立了十多個小王朝,即歷史上所稱的“五胡十六國(包括十三個五胡小王朝和三個漢族小王朝)”。公元4世紀至6世紀,中國處于混亂的南北朝時期,戰(zhàn)爭和民族大遷徙促使胡、漢雜居,南北交流,來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國家的異質文化與漢族文化的相互碰撞與相互影響,促使中國服飾文化進入了一個發(fā)展的新時期。

  漢、胡服飾文化的相互交流

  南北朝時期的胡、漢服飾文化,是按兩種不同的性質和方向互相轉移的。其一是屬于統(tǒng)治階級的封建服飾文化,魏晉時基本遵循秦、漢舊制;南北朝,一些少數(shù)民族首領初建政權之后,鑒于他們的本族習俗穿著不足以炫耀其身份地位的顯貴,便改穿漢族統(tǒng)治者所制定的華貴的服裝。尤其是帝王百官,更醉心于高冠博帶式的漢族章服制度,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北魏孝文帝的改制。

  公元486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帝始服袞冕;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改革其本族(鮮卑族)的衣冠制度。公元495年接見群臣時他就班賜百官冠服,用以更換胡服。其二是在實用功能方面比漢族統(tǒng)治者所穿的寬松肥大的服裝優(yōu)越的胡服,向漢族勞動者階層傳移,魏孝文帝曾命令全國人民都穿漢服,但鮮卑族的勞動百姓不習慣于漢族的衣著,有許多人都不遵詔令,依舊穿著他們的傳統(tǒng)民族服裝。官員們“帽上著籠冠,褲上著朱衣”,連魏文帝的太子也私著胡服,從洛陽逃回平城,后被廢為庶人。

  這是由于服裝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有民族的習慣性,他們原來的服裝樣式比漢族服裝緊身短小,且下身穿連襠褲,便于勞動,這種服裝是鮮卑族人民在長期勞動中形成的,魏孝文帝在推行漢化中未能使鮮卑人斷其流行,反而在漢族勞動人民中間得到推廣,最后連漢族上層人士也穿起了鮮卑裝。其根本原因,就是北方胡族服裝便于生活活動,有較好的勞動實用功能,因而對漢族民間傳統(tǒng)服裝產(chǎn)生了自然傳移的作用。

  在同一時期,西域各國商民來到中國經(jīng)商,在中國歸附定居的也不少。北魏楊衒之在《洛陽伽藍記》中曾談到當時“自蔥嶺(帕米爾高原)以西,至于大秦(羅馬),百國于城,莫不歡附。商胡販客,日趨塞下”?!皹分袊溜L,因而宅者,不可勝數(shù),是以附化之民,萬有余家”。南北朝時期這種胡漢雜居,來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的異質服飾文化與漢族傳統(tǒng)服飾文化并存和互相影響的情形,構成了中國南北朝時期服飾文化的新篇章。

  褲褶、裲襠、半袖衫的流行

  褲褶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傳統(tǒng)服裝,其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這種服裝的面料,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制作。西漢每年賜匈奴酋長大量絲織品繒帛,但匈奴人在游騎中易于被草棘刮破,不如毛布結實。《史記·匈奴傳》中講道:“其得漢繒絮,以馳草棘中,衣袴皆裂弊,以視不如旃裘堅善也?!彬T馬奔馳穿較短的上衣,自然也更方便。

魏晉南北朝服飾概述1.jpg

北魏供養(yǎng)人服飾

  秦漢時期,漢族人也穿褲和短上襦,合稱襦褲,但封建貴族必于襦褲之外加穿袍裳,只有騎者、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為了行動方便,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上身甚至不穿上衣。封建貴族是不得穿短上衣和褲外出的。到了晉代,這種習慣起了變化,據(jù)《晉書·輿服志》記載,把袴褶定為:“車駕親戎中外戒嚴之服,無定色。冠黑帽,綴紫標,以繒為之,長四寸,廣一寸。”腰用絡帶(即以絲線編織的較厚的織成帶),于帶頭裝有帶扣以代鞶帶。

  《急就篇》顏師古注褶字說:“褶,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廣袖。一曰左衽之袍也?!弊篑攀潜狈缴贁?shù)民族和西域胡人的衣服款式,與漢族傳統(tǒng)以右衽為習尚不同。南北朝的褲有小口褲和大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方便,故用三尺長的錦帶將褲管縛住,稱為縛褲?!段褐尽ご掮鼈鳌酚涊d,魏文帝為皇太子時,穿了褲褶出去打獵,有人諫勸他不要穿這種異族的賤服。而到晉朝褲褶就規(guī)定為戒嚴之服,天子和百官都可以穿。

  《宋書·帝紀》說,宋后廢帝(劉昱公元473年至476年)就常穿褲褶而不穿衣冠?!赌鲜贰さ奂o》則說,齊東昏侯把戎服褲褶當常服穿。在后魏朝服都穿褲褶,《梁書·陳伯之傳》記載,褚緝寫了一首詩以諷刺后魏人,詩曰:“帽上著籠冠,袴上著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狈从沉水敃r的衣著情況。此時,漢族上層社會男女也都穿褲褶,用錦繡織成料、毛罽等來制作,腳踏長靿靴或短靿靴。南朝的褲褶,衣袖和褲管都更寬大,即廣袖褶衣、大口褲,這種形式,又反過來影響了北方的服裝款式。

  裲襠也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服裝,起初是山軍戎服中的裲襠甲演變而來。這種衣服不用衣袖,只有兩片衣襟,其一當胸,其一當背,后來稱為“背心”或“坎肩”。裲襠可保身軀溫度,而不使衣袖增加厚度,以使手臂行動方便。也是男女都用的服式?!队衽_新詠·吳歌》講道:“新衫繡裲襠,連置羅裙里?!眿D女穿的裲襠,往往加彩繡裝飾,起初婦女都在里面穿裲襠,《晉書·輿服志》曰:“元康末,婦人衣裲襠,加于交領之上?!本褪前蜒o襠穿在交領衣衫之外。

  半袖衫是一種短袖式的衣衫。《晉書·五行志》記載,魏明帝曾著繡帽,披縹紈半袖衫與臣屬相見。由于半袖衫多用縹(淺青色),與漢族傳統(tǒng)章服制度中的禮服相違,曾被斥之為“服妖”。后來風俗變化到隋朝時,內官多服半臂。 褲褶、裲襠、半袖衫都是從北方游牧民族傳入中原地區(qū)的異族文化,經(jīng)過群眾生活實踐的優(yōu)選,由于它們具有功能的優(yōu)越性而為漢族人民所吸收,從而使?jié)h族傳統(tǒng)的服飾文化更加豐富。

  冠帽形制的變遷

  魏晉南北朝時期統(tǒng)治階級的冠冕制度,雖然承襲漢代遺制,但具體形制還是有一些變化。首先是巾幘的后部逐漸加高,中呈平型,體積縮小至頂,稱為平巾幘或小冠,小冠非常流行。在小冠上加籠巾,稱為籠冠,用黑漆細紗制成,故也稱漆紗籠冠。

魏晉南北朝服飾概述2.jpg

北齊校書圖

  當時還有叫作高頂帽的,《隋書·禮儀志》七,記梁代“帽自天子,下及士人通冠之,以白紗者名高頂帽,皇太子在上者則烏紗,在永福省則白紗,又有繒皂雜紗為之,高屋下裙,蓋無定準?!薄稌x書·輿服志》說:“江左時野人已著帽,人士往往而然,但其頂圓耳,后乃高其屋云?!睂嶋H有好幾種形式,有的帶有卷荷邊,有的卦有下裙,有的帶紗高屋,有的帶有烏紗長耳。公元7世紀后周流行一種突騎帽,垂裙復帶,可能就是胡人所戴的風帽。

  婦女服飾的演變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繼漢代遺俗并吸收少數(shù)民族服式,在傳統(tǒng)基礎上有所發(fā)展。一般上身穿衫、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筒肥大。裙多折裥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美學效果。并且加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首飾華麗,一般婦女也使用假發(fā)作各種發(fā)式,如靈蛇髻、飛天髻(均系在頭頂梳出一些發(fā)環(huán),使作凌空搖曳之狀)、盤桓髻(以頭發(fā)反復盤桓然后作髻)、十字髻(頭頂作十字形髻,余發(fā)下垂過耳)等等。

  有的更將假發(fā)裝在假頭上以增加其高度,有的使之自然危、邪、偏、側,以表現(xiàn)嫵媚的風姿。發(fā)髻上再飾以步搖簪、花鈿(用金、銀、珠、玉等做成的花朵形,用以掩飾頭髻的短腿簪子)、釵、鑷子,或插以鮮花。少女則梳雙髻或以發(fā)復額。女子還戴巾子,即晉陸劌《鄴中記》所說石季龍常以女騎千人為鹵簿,皆著紫綸巾,熟錦袴,金銀鏤帶,五紋織成靴。

  傳統(tǒng)的深衣,到魏晉時男子已很少穿了,女子深衣在衣服下擺施加相連接的三角形裝飾,在深衣腰部加圍裳,從圍裳伸出長長的飄帶,這種裝飾始于東漢,走動時可以起助長動姿的作用。

  文士的服飾風尚

  魏晉以來,社會上盛傳的玄學與道、釋兩教相結合,醞釀出文士的空談之風,他們崇尚虛無,蔑視禮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羈。在服飾方面,他們穿寬松的衫子,衫領敞開,袒露胸懷,南京西善橋出土的竹林七賢磚刻,便是當時文士服飾的寫照,反映了社會意識和服裝形式具有內在的關系。

  首飾

  這時期除了發(fā)飾、指環(huán)、耳墜、雞心佩、金奔馬飾件、金花飾片和金博山等以外,還有帶具。東漢時期,人們腰上所束的革帶為了佩掛隨身實用小器具的方便,掛了幾根附有小帶鉤的小帶子,這種小帶子叫做蹀躞,附有蹀躞的腰帶稱為蹀躞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蹀躞帶,頭端裝有金屬帶扣,帶扣一般鏤有動物紋和穿帶尾用的穿孔,穿孔上裝有可以活動的短扣針。

相關閱讀

版權說明

1.本網(wǎng)站部分文章為網(wǎng)上轉載,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與本站聯(lián)系,本站核實之后將對其進行刪除。

2.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來源"中國服裝工業(yè)網(wǎng)"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創(chuàng)性,對于違反以上說明的,本站將追究其相關 法律責任。

3.聯(lián)系QQ:點擊這里給我發(fā)消息

意見反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