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作為一個體育營銷領域工作多年的人,每到奧運年,都會接到各類媒體的采訪,希望談談當年有哪些看點和亮點。
沒錯,對于體育產業(yè)的從業(yè)者來說,4年一屆的奧運會的確帶來很多商業(yè)機會,會出現(xiàn)一些新的玩法和案例。不過,相較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本土作戰(zhàn)的盛況來說,遠隔萬里的倫敦奧運會確實沒有人們想象中那樣熱鬧。
本土運動品牌奧運營銷 “抓重點 穩(wěn)增長”
尤其是對于“集體過冬”的本土運動品牌來說更是如此。
當然,盡管庫存壓力巨大,營銷預算有限,但事實上,各大品牌并非保守到沒有行動,無論是直接的奧運贊助,還是間接的購買奧運媒介資源,折騰出不同的動靜還是大有人在的。
問題是,這場奧運營銷的局部戰(zhàn)役成果,到底是一針提振渠道士氣的“強心劑”,還是制造表面繁榮的“麻醉劑”呢?畢竟,2008年的前車之鑒并不遙遠:在一片高歌猛進的盛世年景之下,念叨多時的同質化及生產過剩的魔咒終究降臨。那么,2012,是“高筑墻,緩稱王,廣積糧”,還是迫于資本市場的壓力而不得不有所作為?
從筆者目前所了解到的情況看,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排名前列的品牌企業(yè)大都非常謹慎地看待奧運營銷,基本采取“抓重點,穩(wěn)增長”的策略,即在營銷投入上一改往日面面俱到的做法,而是將預算投入到核心資源上,在渠道方面,則穩(wěn)步控制經銷商訂貨,盡量減低渠道壓力。
憂的是,相當一部分企業(yè)仍然以“小富即安”的心態(tài)面對已經來臨的行業(yè)大洗牌。不少老板認為,反正目前銷售方面還保持一定增速,簽些運動資源也好,“掛羊頭賣狗肉”也罷,走一步看一步。
某程度上說,李寧09年開始的戰(zhàn)略轉型當中的某些失誤所帶來的不良后果,讓其它品牌“投鼠忌器”,不敢也不愿揮動改革之杖,更有企業(yè)不僅不去探索真正的價值驅動因素,反而開始走回頭路,把剛剛進行了初步嘗試的運動營銷體系建構徹底放棄,轉而更堅定地走休閑化路線。
問題是,休閑產品目前已經存在著嚴重的生產過剩,這并非是消費者需求的下降,而是消費者差異化需求的提升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所以,有舍才有得,花大力氣找準自己的核心定位,放棄眼前的既得利益,謀求更長遠的發(fā)展,才是根本出路。否則,未來三年內,日子只會越來越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