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紡紗行業(yè),其它一些行業(yè)也出現了這種現象。中國汽車玻璃制造商福耀玻璃正斥資2.3億美元在俄亥俄州建立工廠。隨著工資和能源價格的不斷上漲,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正在下降。
波士頓咨詢集團最新出爐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的制造成本已經與美國相差無幾。該報告分析了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經濟體,并發(fā)現2004年在美國生產成本為1美元的商品,在中國只需86.5美分,而到了2014年,在中國生產這一商品則需要95.6美分。
報告將25個經濟體的制造業(yè)現狀分為四類:一類是壓力重重(under pressure),以前成本低的現在變高了,如中國、巴西、捷克、波蘭和俄羅斯;一類正在失去陣地(losing ground),以前成本就高而現在變得更高,如澳大利亞、比利時、法國、意大利、瑞典和瑞士。
還有一類是態(tài)勢穩(wěn)健(holding steady),成本一直維持在較為穩(wěn)定的狀態(tài),如印度、印尼、荷蘭和英國;最后一類則是表現搶眼的全球之星(rising global stars),其制造業(yè)成本的競爭力大幅增強,如美國和墨西哥。
美國工人的工資依然遠遠高于中國。據波士頓咨詢集團統(tǒng)計,2014年,中國依據生產力調整過的制造業(yè)工資大約為每小時12.47美元,約為美國工人22.32美元的一半。
但其它因素彌補了生產成本上的差距。比如,美國各州和地方政府會給在當地建廠和開店的公司優(yōu)厚的稅收減免和福利補貼。美國繁榮的天然氣產業(yè)則大大拉低了電力成本,這一點對能源密集型產業(yè)頗具吸引力。
而是否存在貿易壁壘、是否在自由貿易協(xié)定的框架內,對一家企業(yè)也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在美國建紡紗廠就可以利用該國和墨西哥以及中美洲國家的貿易協(xié)定,在這些地方將紗線制成布料和衣服,然后再運回美國賣給消費者。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工資不斷上漲,土地、能源和其它原材料的價格也都在水漲船高?!度A盛頓郵報》援引紐約咨詢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研究主管thilo haneman的話表示,制造業(yè)工作崗位的回歸并非由于美國發(fā)生了什么改變,“更大程度上是中國商業(yè)現狀變化的一種表現”。
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報告顯示,過去10年內,中國依據生產力調整過的制造業(yè)工資上漲了187%,工業(yè)用電成本上漲了66%,天然氣費用上升了138%。與此同時,美國的制造業(yè)工資僅上漲了27%,工業(yè)用電成本上漲了30%,而天然氣費用不但沒漲,反而還下降了25%。
對于那些并不需要大量廉價勞動力,或者產品更貼近美國消費者的中國企業(yè)而言,在美國建廠不過是自然之舉,haneman說道。
紡紗廠便是屬于這一模式。該行業(yè)已實現高度自動化,并不需要大量勞動力。像制衣廠等勞動密集型產業(yè)依然需要依靠孟加拉國、越南、墨西哥等地的廉價勞動力。這一類型的工作短期內不太可能轉移至美國。
據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估計,2001年至2013年間,中美間的貿易赤字導致320萬個工作崗位從美國轉移至中國,其中四分之三屬于制造業(yè)。雖然中國在美國的投資數額現在依然很少,但中國企業(yè)為美國提供的工作崗位正在逐漸增多。
盡管如此,中國在制造業(yè)方面的優(yōu)勢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消失。移往海外的主要是新建工廠。那些過去10年內在中國投資了大筆資金的企業(yè),可能還有20至30年的壽命。而且,除了價格低廉,中國還有其它優(yōu)勢:這里已經變成了一個制造中心,各種產品的供貨商和消費者都可以在這里找到,無疑也降低了制造成本。